首页 > 探索 > 内容页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不动摇 速递

2023-05-29 07:34:52 来源:经济日报


(资料图片)

今年是第一次汪辜会谈30周年。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史称汪辜会谈。这次会谈在1949年以来的两岸关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两岸关系史上一次标志性事件。这次会谈尽管是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的,但却是两岸交往中跨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台湾海峡两岸在均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两会交流协商的新阶段。

第一次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是在两岸中国人的高度政治智慧及共同努力下应运而生的,有着充分的历史条件和扎实的政治基础。1987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随之兴起,也衍生了各种具体问题,迫切需要两岸双方协商。为此,两岸分别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并在工作层开展商谈。1992年,经两岸双方分别授权,两会经过反复协商沟通、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奠定了两会协商谈判基石,为实现两会高层见面会谈创造了必要条件。1993年4月27日至29日,汪道涵会长与辜振甫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实现了1949年以后两岸双方首次以授权民间团体名义举行的高层会谈。双方签署了《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汪辜会谈共同协议》四项协议,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科技交流、文化交流、事务性商谈和两会联系与合作方面均取得具体成果。

1993年4月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是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次重大突破。用汪道涵先生的话来说,“汪辜会谈的历史性意义,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客观现实”。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两岸交流对话与协商的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只要本着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的精神,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妥善办法。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既体现了两岸协商遵守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严肃性,也展现了以宽阔的胸怀向前看,共同解决两岸间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历史包容性。汪辜会谈开启了两会制度化商谈的先河。汪辜会谈签署的《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建立了常态化商谈机制,实现了两会会务人员定期会谈。汪辜会谈后,在20世纪90年代两会先后举行了20多次不同层级的商谈,起到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作用。以汪辜会谈为开端,两岸两会相继签署27项协议,达成一系列共识,实现了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促成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这一两岸人员往来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在众多领域建立了两岸交往与合作的规范,解决了两岸同胞关心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会谈签署的关于公证书使用查证、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的协议,解决了当时困扰两岸同胞的急迫问题。30年来,两岸相互寄送公证书副本近400万件,最高年超20万件,为两岸婚姻、继承、收养、抚养、旅游、定居和就学就业、投资兴业和经贸合作等提供了便利。两岸间挂号函件查单也由个案处理转变为按照协议规定办理,有效保障了两岸民众通信方面的权益。

《汪辜会谈共同协议》还规划了两岸经济文教科技交流的努力方向。其后两会相互组织两岸媒体高层人士、两岸大专学生互访,共同举办“两岸中小学生科学作品展”“为中国人健康而跑”等文体活动,促成大陆工商界人士赴台参访,在当时两岸民间交流尚不热络的背景下,在许多方面填补了两岸交流的空白,有效地扩大了两岸交往。

30年来的实践证明,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和台海和平稳定的定海神针。“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认同两岸同属一中。“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奠定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政治基础,才能开启两岸协商谈判,促成汪辜会谈成功举行;才能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创两岸各领域大交流大合作局面;才能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的高度。两岸关系历史证明,坚持“九二共识”,赞成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就能改善发展,台湾同胞就能受益。“台独”与和平发展水火不容,与两岸同胞福祉利益背道而驰,维护台海和平就必须坚决反对“台独”。两岸同胞要相向而行,携手并进,共同推动两岸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汪辜会谈开启了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对话、由对立走向合作的新阶段,树立了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两岸平等协商的典范,展现了两岸中国人的政治智慧。1992年两会共识中,双方都表明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态度。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汪辜会谈证明,只要两岸同胞商量着办,家里面的事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向世界表明了两岸中国人有足够的政治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把中华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振广)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