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内容页

“小说是纸上的人性实验”|全球独家

2023-06-04 20:24:11 来源:江南时报


(资料图)

“小说是纸上的人性实验”

作家黄梵在南京畅谈文学创作

兼具诗人、小说家、大学副教授等多重身份的作家黄梵曾说:“写作,不只关乎尊严、声名、利益,也关乎人的生活需要。你若能从人性角度去理解写作,就容易把写作之门开得更大。”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第十一诫》便是从人性角度写作的成功之作,首次出版便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刻画知识分子的当代经典。

6月3日,黄梵携最新版《第十一诫》与《人性的博物馆:七堂小说写作课》来到南京先锋书店,与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评论家、《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以及诗人、出版人马铃薯兄弟共同探讨小说写作的话题,分享写作和研究心得。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雅众文化、南京先锋书店共同主办。

黄梵分享了《第十一诫》写作背后的故事。小说以大学校园为背景,描写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成长经历。他从1996年开始写作小说,但在当时遇到了小说结构和视角处理的困扰,甚至中间一度停止写作小说一年。2001年的秋天,因特殊的机缘他茅塞顿开,顺利完成《第十一诫》的写作。

“《人性的博物馆》代表我对人性和小说的看法,小说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碰撞的关切,是收藏人性‘碰撞’的博物馆,是人性的实验室,通过这个博物馆来提醒我、警示我。小说写作有些是虚构的,但依据的是人性,包括灾难、悲剧、不堪、尴尬的一种设想,这些虚构在将来也可能成为现实。”黄梵告诉现场读者,这两本书都包含着对人性的探索。

何平认为黄梵不仅是一位文学教育者、写作实践者,更是一位文学活动家。他将黄梵带来的两本不同面向的书建立了关联:《第十一诫》就是“人性的博物馆”,读《第十一诫》就是读人、读人心、读人的精神史。“一本书在20年之后还能再版,说明它是有读者需求的,有文学生命力的,对于作为评论家的我而言具有很大触动。”

“《第十一诫》的结尾曾经让我非常焦虑,多年之后我理解了,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写实性的结尾,这样的结尾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多年之后再读这本书,它给我带来的阅读感受依然是非常具有冲击力的。”何同彬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坦言20年前首次阅读和评论《第十一诫》时的一些疑虑。

马铃薯兄弟认为《第十一诫》之所以在20年中几次印刷,被读者深深记住,除了这本书本身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小说。在畅快淋漓地读完之后,可以沿着作者的描写探究作品深邃的内涵。他表示黄梵与凤凰文艺是老朋友,先前在凤凰文艺出版小说、诗集等多部作品,致力于文学活动的组织和文学写作的推广,深受读者欢迎。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