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苦,微寒(《本经》:“味苦平”。陈注),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清少阳上逆之火,泻厥阴下郁之热。
……清少阳上逆之火,泻厥阴下郁之热。
胆为相火,而肝仅有下郁之热,无火。此为四圣医理之正说。如“黄芩”章:“甲木原化气于相火,乙木亦含孕乎君火”。甲木直接化相火,而乙木仅为君火之胎,积而化热而已。(阳虚者,少阳胆经不随三焦化相火而随厥阴化风,或仅见其侵克戊土之枯硬木气;厥阴肝经于郁热之外,则尚有郁而动风、风动生燥、燥生血瘀的情形。大致如此而已。总之,肝无火)《玉楸药解》“龙胆草”条,先生称龙胆草功用为“清肝退热,凉胆泻火”,亦是“胆火肝热”之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俗说称“肝火”,不通。其所言之“肝火”,从见证辨之,多为足少阳胆经上逆之相火,即胆火。
《金匮》薯蓣丸,方在薯蓣(薯蓣三十分,麦冬六分,桔梗五分,杏仁六分,当归十分,阿胶七分,干地黄十分,芍药六分,芎藭六分,桂枝十分,大枣百枚为膏,人参七分,茯苓五分,白术六分,甘草二十分,神曲十分,干姜三分,柴胡五分,白蔹二分,豆黄卷十分,防风六分。陈注)。用之治虚劳,风气百疾,以其泻肝胆之郁热也。
此言白蔹“泻肝胆之郁热”,“薯蓣”章则称“柴胡、白蔹,泻火而疏甲木”。大致其性,可理解为“弱寒版”之黄芩。但是,先生后文言其“疏利”“散结滞”,而有的本草名之曰“见肿消”“穿山老鼠”“五爪藤”等,且其为葡萄科植物,应比黄芩多一“散结”之能。如此,则更似“弱寒版”之夏枯草或蒲公英。
白蔹苦寒疏利,入肝胆之经,散结滞而清郁热。
白蔹之能,可概为“清火、散结”。
芍药、黄芩、白头翁、白蔹,及后文之黄酒,先生均称其并入肝胆之经,但是“肝胆”二经于“性味归经”一句中的表述次序不同。先生之意,应以在前之经为该药建功之首要阵地。如白蔹,主要功用的发挥,应当在少阳胆经。
【应用参考】
《中华本草》载白蔹有“抗菌;镇痛;抗癌”等药理作用。并称,“体外试验对人子宫颈癌细胞培养系JTC-26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张栋 王志)载郝现军经验,认为白蔹“具有抗癌作用,配活血化瘀药可用于治疗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