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内容页

钱志熙:情性与句法——我对诗词创作的一点体会-全球滚动

2023-06-09 12:41:08 来源:中国诗歌网

对于诗词创作,我曾经用“吟咏情性,意新语工”这八个字来概括,这几年我喜欢用“情性”“句法”这两个词。偶有年轻人问我对诗词的理解,我也常说这两个词,以此来规范、反思自己的写作,也希望对当代诗词界的实践与理论有所裨益。但深入地谈情性与句法的问题,却又觉不太容易。

“情性”是诗歌的本体。谈诗的本体,情性说之外,还有言志说、缘情说,都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体现,其实也都是相通的。但我觉得,“吟咏情性”最能概括中国古代诗人创作实践的特点。“吟咏情性”是《毛诗·大序》用来概括变风、变雅的,后来的诗家常常从中取出“情性”二字作为诗歌的本体,批评史上称其为“情性说”。情性说在历史上是发展的,在六朝时与性灵相会,在唐代则多与风雅相会,在宋代又融入了义理的内容。所以,不同时期的诗人理解“情性”,具体的内涵不同,所表现的艺术品质也不同。比如唐人情性说表现为重情风格,宋人的情性说却表现为重理的风格。关于这些问题,我在一些专门的学术论文中有过讨论。


(资料图)

我为什么会把“情性”这样一种古典诗学的范畴运用到当今现实的诗歌创作中呢?是觉得“情性”有助于我们反省在诗词写作中的某种偏离,而当代诗词,又亟须论情性之义。情性说的基本性质,仍然是一种抒情的理论,但与我们普通理解的抒情说又有所不同。情性说有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用诗歌来抒写情性;二是用诗歌来调适情性。而这两种作用是联系在一起的,抒写本身就是一种调适。所以,真正意义上“吟咏情性”,不仅是为诗的,更是为人的,尤其是为己的,情性存于己而发为诗,诗歌创作应该是一种“为己之学”。此外如颂、讽、逞才、炫艺,多是一些附属的、派生的社会性功能,不是诗歌创作的根本功能,也不是诗美的根本依存之处。

“情性”里面含有多种意义:第一要义是真,诗歌要有真情实感;与真的要义紧相关联,“情性”的第二要义是自然;第三要义,则是自省或说省思,即对自已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省思,甚至是自我规范。唐人讲情性,偏重于真与自然;宋人讲情性,则偏重于规范一面。但完整的情性说里面,是同时包含着上述三个要义的。

对于创作者来讲,“情性”是主体的一种状态,创作就是将这种主体的状态表现于作品。所以“情性论”,从本质来讲,是属于表现论的一种美学思想,与反映论有很大的区别。对于作品来讲,情性是一种美学状态。所以,“情性”二字,不仅只是指出主体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一种诗歌的美学主张,真正的“情性”,是与诗美相通的。

中国古代的情性说,常与其他多种范畴结合在一起,比如风骨、风雅。我认为将情性说与风雅说放在一起,对于当今诗坛尤其重要。情性是诗歌的本体,风雅是诗歌的传统。情性必要与风雅相会,才能成就一种理想的诗歌。“情性”“风雅”这些范畴,既是实践的宗旨,同时又是批评的标准。

风雅是一个内涵极丰富的概念,其所指向的诗歌传统也是极其丰富与广阔的,一时不易把握。为了更具体地揭示这个问题,我将其落实在“句法”之上。

句法这个词,初看像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概念,事实上也是这样。讲句法,从根本上说,是强调诗歌要创造一种诗的语言。创造诗的语言艺术是一个根本,讲句法只是一种权宜的说法。诗的语言,也是既指本质,又指标准。只有创造出诗的语言,才能算是诗。但诗的语言是一种普遍的理论,比较空洞,不好把握。“句法”则是一种具体东西,落实到具体的诗歌体裁之上。在诗词写作上,句法论尤其重要。

句法如何把握呢?我不主张用语言学语法分析的方法去把握,而是要用美学的感性方式去把握。古人已经创造出成功的优美诗句,所以学习句法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古人成功的作品。通过广泛地学习、参悟古人的诗句,逐渐掌握各种诗体的句法。这里面又有许多体察、思考的东西,即“江西诗派”一些人所说的“饱参”古人句法。语法分析的方法,可能提供了一种分析诗歌句法的工具,却对实际创作没什么用。打个相近比方,我们学习语言,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决不是只通过学习语法来达到目的的。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除非是特意地指出,一般也决不会随时用语法的尺子来衡量。只有当有意要指出别人说话上的错误时,或许会特意从语法角度分析。所以语法分析的方法,最多只能在批评方面起有限的作用,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学习古人句法,对诗歌创作也基本上没太大作用。分析出来的句法,是一种“死法”,而句法之学的根本在于“活法”。死法不能成诗,只有活法才能成诗。更重要的是,在诗歌语言中,并不存在普通语言的那种语法。诗歌语言虽然是根据普通语言的规律来创造的,但诗歌语言是对普通语言的一种创造与变化,所以不存在一种像普通语法那样的诗歌语法。“诗法”并非是指“诗的语法”,“句法”也不是指“诗句的语法”。

句法当然不能视为诗歌的根本,诗歌的根本在于情性、在于风雅之美。但学习诗词,必须饱参、熟悟古人句法,不然的话,或是流于粗俗、乖张、直白,或是流于晦涩、蹇塞、涂饰。前者不及,后者已过,过与不及,都是因为不知古人句法。

上述是我对诗词写作的一点体会,并非一开始就知道,而是经过长期的暗中摸索之后才有些明白的。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