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开展野外碑刻拓印调查;在修缮中抢救、挖掘、整理珍贵文物;将文物修缮与文物研究相结合,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原貌……多年来,门头沟区文物事业管理所职员马垒一直从事北京西部山区田野文物古迹的研究与整理工作,为京西的文物保护、挖掘、研究和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十余年坚持田野文物调查
门头沟区作为首都西大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文物资源丰富。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北齐长城及明长城,佛教圣地潭柘寺、戒台寺两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灵岳寺,还有数量众多的古建筑、古遗址、古石刻等文物遗存。
作为一名从事文物保护与研究的工作者,马垒踏遍京西山山水水,通过拍摄文物照片制作碑刻拓片,十多年坚持不懈地开展田野文物调查工作。
碑刻拓印是收集文物资料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艰苦的野外作业。天气变化、人为因素、地形特征以及碑刻保存情况,都直接关系到拓印工作能否顺利完成。为了更全面地开展调查,马垒往往天还没亮便已进山,天黑才回到家中,饿了便就着咸菜吃几口凉馒头。
“搜集石刻文物资料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只有抓住每一次野外考察经历,完整全面地记录考察资料,将珍贵文物资料系统搜集整理出来,才能为今后的文物资源研究利用奠定基础。”马垒说。
在寻找文物的过程中,马垒去过图书馆,也到过旧书摊,查阅了大量文物资料,“只要发现有获得文物资料的途径,必须去。”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文物相关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不畏艰险开展长城资源调查
凭借丰富的野外调查经验,马垒多次参与北京市及门头沟区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先后撰写了多篇研究报告。作为一名年轻的调查队员,每次有人问起他为什么对田野调查这么执着,他都会回答:“文物资源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又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保护与传承是天职。”
由于考察野外文物的工作性质,马垒时常要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复杂环境。门头沟山区地形复杂,很多时候长城遗址两边都是悬崖,既没有路,也没有可攀扶的树木。“像斋堂、清水一带的地势特别险峻,沟的两边是悬崖峭壁。”这时,马垒只能小心翼翼地用手抠住峭壁上的缝隙,慢慢挪动,“稍不留神没抓住,就有可能踩空掉下悬崖。”马垒说。山区瞬息万变的天气也给他的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一次,他在海拔1400多米的山顶拓印碑刻,刚拓到一半,天空突然漆黑一片、电闪雷鸣,暴雨夹杂着冰雹瞬间向他的头顶砸来……所幸马垒最后并没受伤。
尽管每天披星去,戴月归,有时连续20多天风餐露宿住在山里,但一次又一次的野外经历还是让马垒用心体味着长城的别样景致,“每一处长城都是一幅独特难描的画卷,每一个烽燧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用现代化的仪器来测量先人用最原始的方式修砌的长城,本身就意义非凡。”
马垒说,一路调查,收获一路感动。截至目前,经过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已经完成门头沟境内大部分地区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
坚持保护文物原真性和完整性
2012年至今,作为门头沟文管所的文物修缮项目负责人,马垒监管的修缮项目达80多项,未发生一起文物安全责任事故。其中,戒台寺及潭柘寺的部分修缮项目先后被评为优秀修缮工程。
“门头沟地区留存的文物古建筑众多,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记录着历史当时的风貌,展现着当时的时代特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马垒介绍,近年来,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受重视,政府每年都有大量资金用于文物古建筑修缮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
“文物修缮有其复杂性,在修缮过程中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对文物建筑的破坏。”在修缮时,马垒时刻绷紧弦,不敢疏忽大意。在东辛房关帝庙修缮工程中,他坚持“保护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修缮理念,通过多次查阅文物资料结合碑文记载,对设计图纸提出了修改建议,并要求修改设计图纸。最终,修缮工程保留了正殿顶部琉璃构件及屋面结构、壁画,恢复了山门传统结构,再现了东辛房关帝庙历史原貌。
“作为一名年轻文物工作者,要有文化担当的责任感和做好京西文物保护、挖掘和传承的使命感。”马垒说,今后他将继续刻苦钻研,提高专业水平,为京西文物的保护与利用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