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螳螂观察
作者 | 青月
“我吃零食,不是因为肚子饿,只是有点馋。”
【资料图】
第一次听到这话的时候,达利食品的创始者许世辉,还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打工人,和很多的工友挤在一个小宿舍里,而其中有位工友特别爱吃零食,这句话就是他对许世辉说的。
对于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个小县城的许世辉来说,这句话带来的冲击极大,原来在他没有注意的时候,周围人对吃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充饥,转为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和精神上的满足。
意识到这一变化,1989年许世辉创办了达利食品的前身美利食品加工厂,后来恰逢韩国食品品牌好丽友推出了一款叫做“蛋黄派”的零食,独特的口感令其短时间内风靡全国,却因一盒十几块的价格,让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许世辉便在2002年推出了“达利园蛋黄派”,口味与好丽友的产品相似,但价格却要便宜得多,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在经历了达利园蛋黄派带来的成功之后,许世辉将先模仿已经过市场验证的产品,再低价包抄的“达利模式”发挥到了极致,推出了“可比克薯片”“好吃点”“和其正”“乐虎”等产品,并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馈。
手握多个爆款产品,2015年11月,达利食品在香港上市,成为了当时福建省多年来上市市值最高的企业,许世辉家族也因此跻身胡润百富榜,并在2016—2018年蝉联福建首富。
然而就在近日,达利食品却突然宣布了主动退市的计划。
“委屈”退市,“达利模式”失灵
事实上,近期在港股退市的企业不在少数,截至2023年7月5日,今年已有至少15家港股上市公司宣布了主动退市的计划。
达利食品只是退市大军中的一员,但不管其他企业是因为什么原因离开港股,对于主动退市这家事,达利表现出来的态度反倒是有些“委屈”。
其在退市公告中表示,由于股价低迷,达利食品已经丧失维持上市地位的优势,股权集资能力有限。公司股份一直在相对较低的价格区间交易,成交量有限,这不符合公司在业内的地位,亦无向市场传达其真实价值。
细究这份公告,其实在「螳螂观察」看来,达利想要表达的就是三个意思:
第一,在港股市场低迷的股价,已经对达利食品在客户、雇员及投资者间的声誉,连带对达利食品的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是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自2015年上市以来,达利食品只在IPO首发时从资本市场募集过88.94亿港元的资金,之后就再无发生过配股、定增等融资活动。
并且,达利食品也根本不缺钱,截至2022年末其总资产账面中6成都是资金,为166.7亿元,短期带息债务54.58亿元,负债率仅有30.77%,几乎不存在资金压力。
再者,达利食品每年还需要因为维持上市地位,而支付年审费用约520万港元,粗略算下来光是花在审计上的费用这些年就已经超过5000万元,这种情况下,似乎退市更有利于公司节省与合规及维持本公司上市地位相关的成本。
第三,也是达利最为在意一点,其在港股市场被严重低估了。
达利食品2022年财报数据表示,达利园为细分领域中全国排名第一,可比克、好吃点在各自细分领域为国产品牌第一,且乐虎、豆本豆等产品也有不错的市场表现。
2021年就有业内人士测算过,洽洽食品、三只松鼠、盐津铺子、良品铺子、来伊份、东鹏特饮等A股知名同行绑到一块,还不如达利食品一家赚得钱多,可是在股价表现上,这几家公司在A股的表现都远远超过处在港股的达利食品。
诚然,客观来说,港股市场食品领域目前的估值确实远低于A股市场。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年3月份,在A股上市的绝味食品和煌上煌的市盈率分别为136.81倍及225.1倍,而在港股上市周黑鸭仅为63.67倍,估值差别十分明显。
不过,是否被低估这件事,不是谁先叫屈就有理,达利食品真的被“冤枉”了吗?
增长放缓,谁在扼杀达利的“想象力”?
作为国内第二大综合休闲食品企业,达利食品市值低这件事,绝不仅是港股市场一方的原因。
首先,达利食品必须承认的是,由于没有敏锐的市场触角,已经很多年没有新的“爆款”出现了。
虽然达利旗下品牌众多,有着达利园、可比克、好吃点、和其正、乐虎、豆本豆、美焙辰和蓝蒂堡这“八大金刚”,但这都已经是数年前的产品了,反倒是这几年发了不少新品,但再也没有新的爆款单品出现。
一方面是因为消费习惯的改变,达利食品的主打产品大都为高糖高热量的零食或饮料,可是当下的趋势是0糖0脂与0卡的健康饮食,比如依靠0糖迅速占领消费者心智的元气森林。
另一方面则是,在时代对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达利却没有跟上。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达利食品虽然在收益下降的情况下加大了研发创新投入,但其研发费用率仍处于低位,为0.38%,对比三只松鼠的0.52%、良品铺子的0.54%、甘源食品1.55%、盐津铺子2.4%,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达利会出现爆款断档的问题。
除此之外,愈发激烈的市场环境,也抢占了达利的生存空间。
现在的市场上不仅有达利所对标的好丽友、乐事、红牛、维他奶等品牌,压在头顶,还有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新兴玩家穷追不舍。
天眼查APP显示,以“零食”为关键词,成立一年内,且企业状态处于存续中的企业更是有超过2万家,随着市场进入饱和期,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产品和品牌越来越多,留给达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其次,达利此前所依仗的渠道优势,也在削弱。
因为舍得砸钱,让利给渠道商,所以达利拥有广泛的渠道布局,全国有超过5000家经销商、超200万个经销网点,而庞大的经销网络让达利有足够的底气压低价格,其给到经销商的价格甚至不到零售价的一半。
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诞生了不少成功案例,比如乐虎通过扩大陈列、投放冰柜等抢占高能市场,达利园、好吃点等利用新品积极拓展优质终端。
但这两年情况开始出现了一些翻转,2022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全国65家连锁便利店企业进行了调查,2022年67.2%的样本便利店企业来客数同比出现下降,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达利食品的营收受到影响。
另外,这几年达利食品的经销商问题频频被曝出。比如,新京报曾报道,达利食品要求经销商先行垫付当地市场的推广费用,之后再逐步结清。此外,达利食品对经销商收取的费用繁多复杂,除推广费外,还包括定金、保证金、处理市场临期产品费等,很多款项也迟迟不能结算清楚等等。
如果这样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达利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渠道优势势必将进一步大幅削弱。
最后,这几年达利食品的品牌形象也大不如前。
此前,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与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专家联合调查中发现,河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的食品安全生产规范存在一定问题,具体问题包括原辅料仓库漏雨、瑞士卷成品库内多个窗子无纱窗仍处于敞开状态、部分糕点和饮料产品检验项目不全,对部分限量添加剂的检测缺失等。
更早之前,达利食品还因达利园法式软面包菌落超标186倍,可比克薯片大肠杆菌严重超标、铝含量超标等问题,被相关部门通报。
总而言之,产品力不足、成长性不高、竞争护城河不深,少了想象力的达利食品,在重增长、看预期的资本市场被低估或许并不只是只有港股市场的原因。
与其愤而退市,或许拿出几个爆款单品,更能打港股的“脸”。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